纯视觉不靠谱!华为车BU CEO靳玉志:走向L3/L4自动驾驶 汽车一定要有激光雷达
华为智能汽车BU CEO靳玉志近日表示,实现L3/L4自动驾驶必须配备激光雷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激光雷达无需识别障碍物即可检测,而纯视觉方案需大量数据训练,仍存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风险;二是视觉方案在暗光、暴雨等环境下清晰度受限。激光雷达结合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能提升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目前特斯拉FSD、百度Apollo Lite和Mobileye SuperVision是主流纯视觉方案代表。
通用汽车与英伟达达成合作:将AI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
英伟达GTC2025大会的主题演讲中,英伟达CEO黄仁勋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通用汽车与英伟达正式达成合作,将英伟达的AI技术深度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通用汽车可使用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和软件,为其车辆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改善工厂的工作流程。黄仁勋还提到,英伟达在自动驾驶行业的贡献无处不在,从数据中心到车内,英伟达的技术已经渗透到了自动驾驶的每一个环节。
理想汽车发布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MindVLA
在NVIDIAGTC2025大会上,理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负责人贾鹏发表了演讲,介绍了理想汽车全栈自研的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MindVLA的最新进展。MindVLA是一个整合了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的机器人大模型,旨在将汽车从单纯的运输工具转变为贴心的专职司机。理想汽车表示,MindVLA的推出标志着理想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英伟达汽车业务高管:完全自动驾驶实现至少还需十年才能实现
英伟达汽车业务负责人阿里卡尼表示,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还很遥远,至少要到下一个十年才会出现。尽管未来的自动驾驶系统将有显著进步,但卡尼强调,技术发展需要稳扎稳打,过度冒进可能影响安全并损害行业信誉。行业必须谨慎前行,以最负责任的态度推进技术发展,只有当技术真正被证明足够安全时,才能实现自动驾驶。
司机都下岗的节奏!黄仁勋:未来汽车将全自动驾驶
对于司机这个岗位来说,以后可能都有没有必要存在了。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ES展会上表示,到20年后所有汽车都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有必要了解物理世界”,强调新技术将成为其出发点”,黄仁勋说道。
本田大幅削减电动汽车投资,将重点转向混合动力汽车及柔性制造
本田方面表示,电动车普及速度低于预期是本次决定的主要原因……
法拉利首款电动汽车即将问世:预计 2026 年全面亮相
法拉利已提出可能对某些车型提价 10%,以抵消关税的影响 —— 这对于其超级富裕的客户群体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影响……
保时捷考虑在华停售电动汽车 官方回应:误读 将全速推进电动化
保时捷中国针对"考虑在华停售电动车"的传闻作出正式回应,称相关报道存在误读。公司明确表示将在中国市场继续全力推进电动化战略,并加快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本土解决方案的落地。据透露,保时捷计划于2026年推出全新纯电动版Cayenne车型。这一表态源于此前外媒对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上海车展期间发言的报道。最新数据显示,保时捷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车交付量为71470辆,较去年同期下降8%。
神助攻!乘联分会崔东树:美增加关税将使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有更大发展空间
针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乘联分会崔东树表示,这将使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有更大发展空间。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今日表示,美国增加关税,使中国电动车汽车在海外市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美国关税的影响,不少汽车大厂都选择拒绝往美国发货,比如路虎、奥迪等,接下来势必有更多的汽车厂商选择这样做。
Deepseek的AI这是要承包中国出行领域?从电动汽车、到电动车……
DeepSeek在出行领域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升,从汽车巨头、到电动车制造商等各类企业都在将AI融入其产品中。这股应用热潮最初始于主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最近已扩展至国内领先的电动两轮车品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张永伟预计,到2025年,约1500万辆汽车将配备初步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凸显了这项技术在重塑中国交通系统方面的变革潜力。
上海海思发布全栈自研BMS AFE芯片:拒绝电动汽车电池爆炸
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最为焦虑的除了续航里程,就是电池容易过热起火甚至爆炸了。上海海思发布了全栈自研的BMSAFE模拟前端芯片AP2711”,并同步推出配套的通信桥片AP2710”,拥有出色的性能、可靠性,为汽车电池护航。芯片基于最严格的ASIL-D安全级别设计,并通过了AEC-Q100认证。
小米回应召回3.1万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可自行OTA
小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一项召回计划,针对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SU7标准版电动汽车进行召回。此次召回涉及的车辆生产日期为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11月26日,共计30931台。这一举措体现了小米对用户安全的重视和负责态度。